干净靓丽的环境,呈现出广州生态宜居的崭新景象。
天河区的不少城中村旧厂房已被改造升级为科技创新孵化器。
傍晚,驶向猎德大桥的有轨电车与广州塔、东塔、西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。
本周,2017广州《财富》全球论坛推介会分别走进日本东京和新加坡。今年底,世界500强掌门人、全球政要名流将齐聚花城,透过中国经济第三城感受中国的发展活力。
从千年商都到国际枢纽,与世界开放连接的广州,从2014年以来深入推进“干净整洁有序平安”的城市环境建设,从超大城市的细微之处入手,从超大城市的治理难题入手,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增添每一份新的美好,以更加靓丽的身姿迎接全球宾客,让环境成为城市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那么,过去三年,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的环境蝶变经历了哪些历程?其间又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?如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?带着前述问题,笔者连日来走进大街小巷,深入一线调研,推出“大城善治——广州深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建设观察”系列专题,敬请垂注。
精细化:城市管理“管到每处管到家”
被称为广州城市客厅的花城广场,树木成荫,远处广州塔、东塔等标志性建筑遥相呼应,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干净靓丽的环境,呈现出这座城市生态宜居的崭新气象。“我两个月执飞一次广州航线,每次都会来花城广场走走,现在真的是非常干净。”61岁的土耳其航空机师穆罕默德·伯渡说。
位于广州北部的白云国际机场,每天有16万旅客进进出出。偌大的到达区,地板光洁如新,看不见一个烟头、一件垃圾,让人心生舒畅。
在人流熙攘的广州天河棠下街棠东村,小店热闹,道路整洁。曾经的城中村蜕变成“白富美”,旧厂房园区也成了新三板孵化基地。
城市环境蝶变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。在羊城,“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”这句话正在变为现实,“管到每处管到家”的精细化理念更成为了城市管理者的自觉行动。
网格化、数字化管理手段齐齐上阵。广州市通过整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城管工作平台,构建城市管理新模式: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利用数字化,保证管理的敏捷、精确和高效,将发现、立案、派遣、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,提升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。
近日,笔者探访广州石井、登峰等地率先开展“干净整洁平安有序”城市环境建设的区域。
在石井马岗村,一入村就看见围院式门岗,车辆出入有序,村内环境干净整洁,也没有城中村特有的“电线乱穿”“牛皮癣乱贴”的场景。
在登峰村,原本乱拉挂导致看不到天空的电线被规范按指定线路进村,公安和城管乃至武警官兵常态化在辖区内巡逻,以往看似缺乏安全感的登峰地区因此安全感倍增。
石井、登峰只是一个缩影。目前,广州城市管理既实现了“面积全覆盖”也实现了“时段全覆盖”。
数据显示,广州全市城区环卫清扫保洁总面积为2.29亿平方米。珠江广州河段114公里及768条河涌2360公里也纳入保洁范畴,实行10个小时保洁制度。在时段全覆盖方面,广州一二级道路全部实行16小时保洁,步行街、重点商业区、火车站等实行18-24小时保洁。
品质化:从“清道夫”到“道路管家”
近三年来,随着广州市环卫作业规范、环卫作业质量标准、环卫质量监管等办法的出台,广州在环卫保洁、市容秩序等方面,已实现标准化作业。
“就以道路清洁为例,日常保洁基本做到‘定人、定岗、定责、定标准’。”广州市城管委环卫处一名负责人告诉笔者。
同时,主次干道、垃圾收运点、公厕、城中村、环卫作业机械、垃圾收容器等环卫部件,均实现了全流程的程序化管理——一、二级道路每天冲洗、洒水不少于2次,人行道每周冲洗1次;废物箱、垃圾桶、保洁车等道路环卫设施(备)每天清洗1次。
精细化和标准化,正是为了城市环境的品质化提升。全市环卫工人,正在从曾经的“清道夫”,变为“道路管家”,并树立“物业式保洁”的理念。
广州环卫工张小林对此深有体会。他告诉笔者,为了处理路面上一块块黑乎乎的口香糖迹,他们想了很多办法。“最后,我们发现,通过喷洒特制的药水,再用铲刀铲起和刷子洗刷,一下就能除去。现在主要的人行道上,几乎都看不到口香糖迹。我们看着,心里舒坦。”谈话间,张小林面带自豪。
城治的品质化,还反映在制定“样板路、样板社区、样板街道”标准和推进计划上。据统计,目前每个街道至少创建了一条环卫样板路。全市共有“容貌示范”样板社区60个。
广州白云区三元里街道东约社区正是“容貌示范”样板社区之一。过去密密麻麻的电缆电线不见了踪影;铺了洁白花岗岩路板的街面上,看不到一件垃圾;街道两边的商铺门面风格统一;出租屋和商铺外墙古色古香的青砖上光洁亮丽……一位老婆婆感慨地说:“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年多的改变,我还以为是在变魔术。”
机械化作业也为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注入强大动力。近年来,通过增配小型扫路车、洗扫车、电动吸尘车、电动垃圾收运车659辆,广州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工作效率显著提高。据介绍,目前全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%,现代新型化城区环卫作业规范基本形成。
长效化:机制创新与科技手段并用
城市环境建设既不会一蹴而就,更不会一劳永逸。
“经过近3年来工作的开展,广州城市环境的提升有目共睹。但会不会是一阵风,能不能管得久?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。”广州市城管委负责人表示。
系统部署统筹全局。广州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工作,多次深入大街小巷调研。广州先后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工作方案》等文件,制定市、区、街三级责任制,上下协调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随之形成。同时,广州打好“组合拳”,压实领导责任、属地责任、“门前三包”责任。
监督管理方法创新也是一大亮点。广州城管委以月度、季度、年终考评以及民意测评方式,建立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检查评价机制,加强常态化巡查督导。
“我们在今年将设立年终检查组、常态化检查评价组和暗检组。其中,常态化检查评价的时间安排为1月1日至11月30日,暗检则是在11月25日前不定期检查。在最终的评分中,这两部分的分值将占最终评价的70%,这就要求各区在每时每刻都要做好被检查的准备,尤其要克服节后工作压力骤然加大的困难,防止反弹。”市城管委负责人表示。
据介绍,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区,该委将适当提高环卫经费补助比例;而对于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、虚作为等行为,则按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。
在常态化及长效化机制建立中,广州紧跟“互联网+”浪潮,积极探索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措施。
针对建筑废弃物运输排放乱象,今年4月,由广州市城管委专门开发的“余泥渣土常态化执法巡查系统APP”正式启用,实现了余泥巡查、网上办案、网上监督、网上考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。
广州市城管委还开发了以IC卡平台为主的联单制度管理平台。“泥头车是否超载,从哪里出发,途经哪条路,余泥运到何处,监管人员通过平台,一查便知。”上述负责人介绍。通过此举,泥头车超速、撒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,市民群众投诉大幅减少。
上述“高科技”的运用,带来的是效率的大幅提升。据介绍,下一步,物联网、地理空间GIS、大数据、云平台等“黑科技”有望应用至广州城市管理工作中,进一步助力“干净整洁平安有序”城市环境建设。广州也将以全新环境,承载更高端平台,呈现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。
■治理亮点
由“拆”转“改”,广州城中村大变样
近日,笔者走进广州天河区棠下街,只见道路干净整洁,曾经“网线、电话线、电视天线如同蜘蛛网般盘织交错”的景象不再,抬头就能看到蓝天。居民感慨:“就像十多年没整的头理了发一样,面貌焕然一新。”
这只是广州市天河区城中村“三线改造”的成果之一。2015年起,天河区结合创建“干净、整洁、平安、有序”示范街道,启动了“三线整治”工作。棠下街道负责人告诉笔者,他们首先对报废的网线进行剪除,对破损的供电线路进行整治,然后根据“强弱电分离、弱电进套管”的目标进行操作,也就是对网线、电话线、监控线等“弱三线”统一实行管装,对以电线为主的“强三线”将进行清理更换。同时,引入电信、移动、联通等运营商对城中村进行光纤到户改造,私拉乱扯的各类线路得到彻底整治。
据统计,棠下街拆下来的杂乱废旧电线重达几百吨。“往日城中村是‘遮天盖日’,如今终于‘重见天日’。上网还快了很多。”一位居民高兴地对笔者说。
笔者了解到,截至去年12月底,天河区22条城中村均圆满完成“三线”整治工作,全区共铺设光缆3122公里,清理废旧线路7430公里,合计1516吨,实现分光到户完成量100%,网速从2兆提速到最高100兆。